經方一期學生學習心得

醫案研討、治療心得、行醫有感...

版主: kukumew

經方一期學生學習心得

文章admin » 週六 6月 26, 2021 4:58 pm

跟随施老师学习中医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我并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虽然未能尽得老师的衣钵,但是老师的一言一行,毫无保留的传授,还是对我的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很早就对中医产生懵懵懂懂的兴趣,那些药名几分风雅,组合起来又有些许神秘。遇见施老师,是因为老师开设了慈幼急诊,我第一次面对孩子发烧,焦虑惶恐,幸得老师的关照。正逢不久后老师开班,我这样一个不知倪海厦、不懂伤寒论的小白,就这样误打误撞一般走进了中医的大门。
在那个夏日的夜晚,第一节课,就是诵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当时知其意并不知其义。现在回头看,才觉意义非凡,这正是施老师为师为人为医的写照。
中医的知识,是非常庞杂繁复的。老师用科学的方法把其一一归纳整理,再把他们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生动形象。回想起那每个可能本是困顿疲乏的夜晚,听得目不交睫,每次下课回家都是沉甸甸的收获,心里饱满充实。
第一部分:诊断学。先从辩证入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个维度,阴阳是最抽象的概念,老师都能讲得明明白白,并且细分到整体的阴阳和脏腑的阴阳。讲到后面的虚实寒热又有各种真假夹杂。气血津液湿燥痰里,教我们各种分辨方法,比如细微到“燥”和“躁”,“燥”和“热”。并且提醒我们宝精爱气。最后是舌诊、脉诊、眼诊和腹诊的详细实操。一本书不到100页,是多年看书临床心血的凝结,倾囊相授。在讲案例的时候,患者如在眼前,老师有时候的惋惜,夹杂了对生命的无奈。虽然患者和医者有时候就是擦肩而过的缘分,但是都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第二部分:药证学。学过了诊断,就不免想开药跃跃欲试。药物根据临床常用,分成了12类:解表药、清热药、补津液药……等。对应到第一部分的内容。老师把每一味药的特性都用一句话总结归纳出来,其后分析药性、功效、病症和主证、常用剂量和常用药对、类药比较。并且课上有尝药的环节,从形状——味道——药性做对应,让学生印象深刻。在喝之前老师也会做各种温馨提示,以加强印象,比如让人心跳加速孕妇慎用的麻黄、让人口麻的生半夏、可能让虚热者胃口更好的黄芩、五味陈杂的五味子……都说学中医是个枯燥的过程,老师的课堂却是生动有趣。
第三部分:汤证学。讲伤寒论的各种方,从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一直到厥阴的白头翁汤,一方多案,对这个方子的使用场景进行不同的展现,可见老师看的医书可谓汗牛充栋。还有很有发人深省的补充,这些其实都是老师的临床反思。这个环节也有尝方环节,从咖啡一般香郁的桂枝汤系列,到又苦又辣又酸的乌梅丸,再一次对应第一部分,相当于诊断学学了三遍。而且老师会用有趣的口诀教我们背诵。
老师不仅教我们学医,也教我们为人。我不仅是老师的学生,也是老师的患者,在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面对疾病时候的有力支持。我后来跟随老师吃素,身体情况各种变好,在怀孕二胎的时候也是吃素,而且高龄产妇怀孕的状况也不是很好,多亏老师一路保胎。在我怀孕7个月的时候还得了水痘,那时候全靠网诊调方,有时候老师体恤我的病情变化,一大早就上网改方,让我感动。最终生下6.8斤健康的胎里素宝宝。她的脾胃真的比当时吃各种补品怀孕的老大好很多。老师的话,一直所言不虚。
至于针灸,已经作为家里人急救的日常,妈妈头痛,家人扭伤,孩子高烧不出汗,都可以应急。
一路成长,我已经从一枚小白,变成了坚定的中医爱好者,变成了懂阴阳会吃喝的素食者,谢谢老师的带领。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75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4, 2008 5:29 pm
手頭現金: -1,952.00

回到 醫案思辨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