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回饋--教學的最大收穫

醫案研討、治療心得、行醫有感...

版主: kukumew

學生的回饋--教學的最大收穫

文章admin » 週五 6月 12, 2020 8:06 pm

惊鸿一瞥
老师比我们聪明,我们自知。他学一月,我们常人或许就是一年。但真跟老师学久了,就会发现,人家哪里只是聪明了,那叫聪明人,下重功夫。基本技能知识的学习看上去乏味甚至好睡,但它却是培养精兵强将的基础与根基。

如果我们对基本功都没有兴趣不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那就等同于自动放弃学习,时常自问,为什么问诊单来,面对一些明确的信息,我们没有把握没有感觉?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基本功没有打扎实,当你听到一群证侯的时候,你所能得出怎样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结论?而这些所有的结论是你自己通过四诊合参所能得到的可操作性的定义及其可能性,我们能否列出来,这些本能应该深刻的植入到我们的脑海,如此,当病人描述到某一证侯时,我们的内心是胸有成竹的。中医是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的脑力劳动,我们必须非常熟悉诊断药证汤方,唯有了解透彻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我相信,每当病症来时总是会或多或少伴随着相应的信息,而读懂这些信息,病人在你眼中那就是透明的。

如果系统看过老师笔记档案的人,该会有怎样的震惊?会看到怎样的反复修改与详细的注释,或许我们还不知道老师洒脱自如的背后,是怎样极深功夫的累积。

做学问,学本事,世间并无真正的捷径。老师教学,背汤方横向以汤方类比辨别异同,纵向以八纲中一纲为例论及辩证与用药开方,大家服老师思维的敏捷智慧的渊博以至于给我以出尘之感,可这醍醐灌顶的背后,是他绵密的功夫。每一幅板书,每一张笔记,每一阶段的学习,我想他都该有厚厚的记录。

如果没有试问他怎么把这么庞杂的学问轻车熟路运用自如呢?而对于我们而言唯有扎稳马步才能健步如飞,学习本身就是自我建立的过程,我们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料信息库。老师说诊断开方最怕是你没有方向,最怕我们一错再错却永不至醒。

功夫诗外
智慧洞察力定力见地(眼光)心胸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精彩就会精彩,选择行医治病你就必须做一名优秀的中医师。诊断开方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做好功课打好基本功剩下的就是对病情的了如指掌就是淡定就是进退自如,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老师
常说的快乐学习吧。

从诊断伤寒老师苦口婆心过很多至要心法,这样对自己三观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我需要与过去的自己进行很大部分的切割,特别是对于至亲至爱之人自己看物待人的见地。过去的自己片面甚至偏激缺乏思考能力,容易被情绪操控,不太能懂得感恩也不擅长在别人的言语中汲取智慧营养,缺乏纠错很是主观等等,学习一门学问时也很难走出学问本身,谈不上追求没有感悟,也缺乏把学问落实到生活上的体系思维,更难以企及意境文化儒释道圣经等文化渊源,老师常说行医看病不能把它当成提款机来使用,中医也不好挣钱,有更多挣钱的行当可做,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钱而行医或是舍不得名利二字,终日在欲望的世界浑浑噩噩,治好不知为何治坏也不知为何,最终我们也会在惨淡的日子里无端的消耗自己宝贵的时间,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

妙不可言
老师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是立体的,是能够长期存好心行好医的知识体系,作为个人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例如证这个字),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的高屋建瓴的位置用心去透视病人的病证,如果我们能在脑海中建立起空间的概念(老师说想成一个故事),我们就能更容易的抓住主证抓住问题的本质与核心。老师教我们的目录法查漏补缺法,本意也是想让我们能够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学习思考学问。还有静心它能培养我们的洞察力,进而产生更为深刻的顿悟之感。相反如果我们总是盯着一个点或面,用碎片化方式,就很难分清轻重缓急标本虚实。

抽象与具体的贯通
书中说到我们需要借住五行脏腑学说来抽象的思考一个故事,它属于中高层思考,尽管我们还没有上完金贵,但我能理解的从抽象出发(脏腑)一步一步到具体证候信息的分析,这个过程必须是贯通的,这里的贯通可以理解为故事的主线也兼有我还不能描述出来的东东,但贯通二字是核心,是把握病情的决定性力量,是理解故事主线中层抽象思考的关键,我们只有理解了贯通的思想,才能更好的理解病因病机是怎样作用于我们人体的,也才能真正理解诸多证候及其对应的本质是什么,例如老师课堂板书的内容,他在一边写一边就在脑海中构建起证侯的图景了,明确了主证和方向,以下是老师部分写图思路

例1以证分类热分实热虚执实热再分血分气分,虚热再分阴虚血虚气虚而发热或轻微热,结合脏腑阴阳寒热可再分支;祛湿类同。

例2以病症结合药方分类下利分寒利热利湿大致三类寒利(上热)补骨脂附子理中+茯苓泽泻等热利(下寒上热协热而利阴虚津液不足而热利血热而利风血热利)对应也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连理汤葛芩连白头翁汤等湿浊利五苓散猪苓汤赤石脂禹余粮桃花汤兼有拒按便秘腹痛实证者又有大小承气汤方

例3还有以类方汤证如热利药方中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有何不同,

这里2和3就显现出老师第一堂课所说的目录下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串联路劲也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种分析贯通应该在脑海中成为一种本能(本能如老师),如此我们在看到一个病人的时候才会很自然形成空间感十足的整体故事。至此感激恩师及与同学们携手相伴的日子,问何
物历久弥新唯有真挚感情与恩师才华!

周同學 2019•10•27日

=================================================================


師門學習心得
高同學

回想自己對中醫的興趣在兒時已種下了小小的萌芽,那些舊書裡的中醫傳奇,那些中藥櫃上的美好藥名,有緣被中醫治癒的親身經歷,以及第一次讀到大醫精誠中“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時內心深深的觸動,都是自己斷斷續續嘗試自學中醫的種子。然而這些年走馬觀花讀了一些醫書, 懵懵懂懂學了一些方劑,卻依然在面對家人和自己的疾病時理不清頭緒以致臨症束手。

直到 2019 年春天,在紅塵紛擾中牽絆數載後,終於決定抽身出來將心念歸集到自己真正的興趣與意願上,並為之付出專注和持久的努力, 但求不負此生。於是買了陳修園的書,並跟著倪老師的課程錄音,開始自學經方。也許是由於這次的願力足夠大,在自學兩個月後偶然發現了老師的經方課程,雖是中途插班進入師門,但所幸終未錯過。

翻開老師自編的經方診斷學教材,在首頁序言上用很小的字型寫著 “施合一”,卻用較大的字型寫著“師承:倪海廈”,僅此一個細節 便足以透露出老師對倪師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感念。序言中摘錄了孫思 邈真人的《大醫精誠》,看到熟悉的那段話時,我更加堅信跟隨老師 學醫的緣分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在之後的八個月中,我們跟隨著老師用前所未有的清晰路徑真正進入了經方的世界,從診斷到藥證再到方證,我們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汲取著仲景先師、倪師和老師的思想及經驗。如果說俠骨劍膽、仁心神術的倪師在經方傳承中為眾生劈開一條正確方向的道路並堅定了我們對於中醫的信心,那麼老師則是以他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毅力成為這條道路上最堅定的踐行者與引路人。

在診斷學的課程中,老師以八綱辨證為基礎,用更具體化、切合臨床 的思路進一步歸納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氣/血/津液/濕/燥/痰”

這十五字診斷提綱,並在課程伊始即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在 “八綱辨證,四診合參”的前提下,我們以完全臨床的標準學習了望 診、問診、脈診和腹診,老師將倪師所傳及自己多年來臨床的觀察與 總結傾囊相授,引領我們從眾多紛繁的線索中發掘並篩選出真正有辯 證意義的“證”,而後用相互勾稽的邏輯化思維做出正確的診斷,為 用藥處方、針灸選穴、食療養生等治療和處理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在藥證學的課程中,我們按照主要功效的分類系統化學習了經方常用藥材的藥性八綱、主證、常用配伍、類藥比較、禁忌症與反佐藥,此正如徐靈胎所言“既知藥性之所長,又度藥性之所短,而後相人氣血、 病之標本,參合研求,以定取捨,故能有顯效而無隱害”。此外,我們還親自品嘗感受了每味藥材的氣與味,並親手整理收藏了這些藥材的標本。整個過程中,每每為老師多年來不人云亦云、以身試藥、去偽存真的憚心而感動。

在傷寒論湯證學課程中,老師告誡我們不要拘泥于經方條文,而應在 熟悉辯證和藥證的前提基礎上,以陰陽、湯證、類證、類方、類症等 多個角度學習、理解、整理並活用傷寒論中的眾多方劑,切不可在經 方學習的過程中道聼途説或執方論治,此亦與仲景先師“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之所見略同。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同學之間眾多的案例討論以及在自己和 家人、朋友身上的牛刀小試,不斷以臨床實踐來驗證所學、加深理解, 既得以從成功中堅定信心並總結經驗,亦得以從失敗中反思學習中的 遺漏、盲點和誤區。在課程告一段落時,無論是重聽線上課程還是線 下課錄音,每次溫故都可知新,才更加體會到三本薄薄的教材中傾注 了老師太多智慧、思考和經驗的結晶。老師常說:“最基本的醫德是 精進醫術且永無止境”,在今後跟隨老師學習的路途中,我會謹記師 訓,以精微嚴謹之思繼續研習醫道醫術,期望未來可為中醫經方的薪 火相傳盡綿薄之力。最後,感謝老師在治病救人之餘,無私傳授所學, 祝願老師六時吉祥,四季安康。

=================================================================



施老师的课是我在正安上的第一个课程系列,而在我上施老师的课之前,自己接触中医或者
听其他老师的课也己经有了一段时间。当时看到施老师的课程信息时,觉得异常惊喜,一个
是干货满满实在市场少见,另一个是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深切感受到了想要系统地学习
中医又没有时间正儿八经地脱产拜师这种深刻的矛盾。而这个课程十分系统与全面,各方面
来讲简直都太优秀了。最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面相爱好者,网搜了施老师的照片,就感受
得出施老师是一个医术医德都很高的人。于是,尽管当时己经落后了一个阶段的课,我还是
坚决地报名进来学习。

事实证明这绝对是我今年做过最明智的选择之一。施老师说,我们并非以后都会走上从医的
道路,但是为什么他要把课程讲得这么全而、细致,是因为中医并不能一知半解。其实这也
是我一直想要系统专业地学习中医的原因。在一知半解这个问题上,我曾经也碰过很多壁。
大概、可能、或许......这些词汇,其实并不适合出现在有关人体健康这个严肃的话题上,因为有时候带有不确定性的治疗,会将人越来越推离想要的健康。而施老师在精勤地研宄了这么多年中医后,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超超超高的从医天赋,精细地将课程体系分门别类,
毫(ku)无(kou)保(po)留(xin)地传授出来,我们作为学生,无论前期有多少中医积
累,都能够非常快速而清晰地学到很多东西。而施老师每次忍不住想告诉我们更多的知识,
从而一次又一次拖堂,也让我感动不己。

上施老师的课的过程,除了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施老师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丰
富的临床案例分享,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窥视到这个世界上宝贵的另一维度,这对于
身处深圳这种繁华大都市,喧嚣浮躁地过日子的我,总是一股流进心灵的清流。感激能遇到
施老师,更感激以后还有许多机会,能够跟着施老师一路走下去。

姚同學

=================================================================




感恩遇见

在人生路上能遇见老师这样的恩师实乃一大幸事!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永远以老师为指路明灯,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永怀感恩与慈悲之心!
与老师的这份师徒缘要从油麻菜的这篇《学霸施合一的中医不归路》说起。由于一直以来对中医的热爱,但苦于没有正确的途径和方向,只限于看一些不太系统的中医书,直到2017年11年正式接触到倪师的视频课,我才开始陷入对正统中医的无比狂热中,和其他中医爱好者一样,每天如饥似渴地不间断学习,也常常被倪师的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不免在心中暗暗期盼有朝一日能结识到一位倪师弟子,没想到真的就如愿了。2018年4月的某一天,在一个中医爱好者群里见到《学霸施合一的中医不归路》这篇文章,得知倪师的学霸弟子就在深圳,而且还有培训班,我当时万分激动,顿时就迫不及待地通过网络搜索到正安医馆,并致电得知老师的微信,这正是我们开课第一天老师问到“奇怪,你没找我看过病,怎么会有我的微信”的答案。
拿到老师的第一本教材和见到老师的第一面开始,我便知道我要在中医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了。老师的诊断学如此清晰,每一个“症”与“证”的阐述让你没有半点含糊,让你真切地明白原来看病要抓证而不是症,所谓的辨证论治,原来是这样的!老师的药证学一如既往的精彩,每一味药的性,每一味药的类药比较与常用配对真是绝妙,也是前所未见。当学到伤寒论的每一个方的时候,才知道老师前面的诊断学与药证学原来都做了厚实的铺垫,真是用心良苦!这样我们对药方的理解就不难了。老师教我们的学习方法与记方的口诀,又是一绝,非常高效!一直怀疑自已因为年龄的关系记忆力差,没想到用老师的方法把所有的药方画成树状图,记树杆大树枝再添枝添叶地去记忆时,很快就记住了。还有方的组成编成小故事想记不住都难,我也试着编了一个方,没想到不仅自已很快记住,还帮同学也记住了。
学习是快乐的,正如老师常常强调“我们要快乐学习”,每当线下课间隔时间稍长点时,大家都会耐不住地期盼早日相见。然而,尽管学习很快乐,但学习过程中还是不免会有些疲乏、偷懒、甚至迷茫的时候。学着学着,总有那么几天就是不想学,那就停下来休息吧,但总是超不过两天,就又想学而且效率更高,也许这正是老师所讲“要快乐学习”的道理所在。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中医对人体对疾病的认知也在一步步提高时,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都在反其道而行之。这时总是忍不住要去劝诫他们,跟他们讲中医的好,简单分析疾病产生的原因给他们听,却往往被他们嗤之以鼻,还把你当成对中医着了魔的另类,甚至怀疑你的头脑是不是有问题,那种感觉如赤脚猛力踢到钢板一样的钻心痛。尤其面对家人有疾你却不太有能力扭转他们观念的时候,便会更觉沮丧,甚至产生片刻的迷茫与消极情绪―――众人皆醉我独醒,意义何在?!往往这些时候,总能从老师课上时不时插入的看似闲聊却意义深刻的片段与医案中渐渐得以释怀。
老师的课如此引人入胜,其实最具吸引力的不是老师帅气的外表和风趣幽默的谈吐,也不仅仅是清晰而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案,而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老师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与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他教导我们要心怀慈悲,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凡事如实如是,总能在不经意间教会我们一些做人处事的深刻道理,朴实无华而接地气。
我想说:此生做得最正确的事莫过于学中医入施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力争不做:令老师担忧和如老师所说没有智慧而总给人帮倒忙的学生。

学生杨同學学习之心得
2019年11月25日
=================================================================



刚刚补完伤寒论汤方的线上课程,突然想起正好是在两年前,一天午餐后,散步路过书城,碰巧看到正安医馆,推门进去咨询,幸运的预约到了当天施老师的看诊,这个原本普通的中午,成为我与中医结缘的开始。
关于我的甲状腺疾病, 西医专家说“致病原因不明”,并宣布从此只能“终身服药”,这个论断完全没办法说服我。此后,在服西药的同时,我先后找两三个中医大夫看过,效果并不明显。直到遇到施老师,两三个月的时间,我的病尽然痊愈了,这让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自己听网课、看中医入门书籍,试图探究这个奇妙的世界,但建立在“阴阳”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让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学生感觉“玄之又玄”,始终摸不到门道。2018年初,终于盼来了施老师开放招收二期学员的消息,果断报名,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诊断、药证和伤寒论汤方三门课程。
不知道是否同样是理工科毕业的缘故,施老师的课程没有模棱两可的辩证描述,更多的是逻辑清洗、缜密的辩证体系、药材特点、组方思路,辅以病案讲解,我这个中医“小白”总算找到些“入门”的感觉,跟着老师引导,搭建起自己理解中医的大致框架,慢慢的开始填补框架下的具体内容。“中医”这门曾经对我而言高深难懂的学科,逐渐在我的知识体系中变的“具象化”、“可操作”、“可重复”且“可验证”。
除了中医知识,施老师在课上分享的关于自己和一些病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老师对于“阴平阳秘”、“平和”、“宽容”等等的感悟,也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发,让我能够跳出自己曾经的执念与他人的评价,换个角度去重新考量自己的境遇和周遭的环境,更平和、从容的去生活、去体会、去感恩。
有幸在中医入门时遇到施老师,期待明年更多的精彩课程。


学生:葛同學
2019.11.12 深圳

=================================================================




学习中医心得
肖同學
开始学佛,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庆幸,师父说我们华人与佛法很有缘;学习中医,我再次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庆幸,中国的中医药真的了不起。

一个个经方,就像一个个调兵遣将的将军,把疾病这个敌军打退。如第一经方《桂枝汤》,桂枝、勺药、甘草、生姜、大枣,这五味药全是日常中国人厨房的食物,可是在经方家的手下,一组合起来,可有大威力了,对付怕风汗出的感冒立竿
见影,对某些月卑胃虚弱的人还可以强健身体,其实桂枝汤的威力还远不止这些。

其他的一味味中医,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润燥各不同,一个个经方,
调兵遣将,清楚明确争对疾病,把各种疾病安全有效解决掉,中医、中药真的非常了不起。

向古代的医家歧伯、张仲景、孙思邈等先贤至以崇高的敬礼。咸因倪海厦老师,感恩施合一老师一脉相承的传承,愿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大家把中医中药在中
国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愿人们都没有身体的病痛,健康快乐!
=================================================================


学 习 心 得
后进者 向同學

说来惭愧,每每提笔却总是欲言又止,只因自经方诊断、经方药证、经方汤证一路学过来,反观自己没弄透的地方竟有好多好多!心虚虚的,哪有什么心得,经验教训倒是可以和师兄弟们、师姐妹们分享,少掉经历过的坑哈。
一是因为曾经有过西医的学习和工作经验,不再是一张白纸,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被西医洗过脑,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去将这经历抛开一边,仍偶有不自觉的把经方学习过程中某些知识放入西医的框架中理解,这实际上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冲突,不利于扎实学习的。年后的学习我将会在学习时完全屏蔽之前的陈见,重新开始。
二是学习时间投入仍然不够,因为工作、生活多种原因,每天能够有效用在经方学习上的时间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计划用时,一分投入一分收获,何况自己资质平庸,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三是方法上存在问题,没有将所学及时拿出来用,在用中去升华。比如因为工作及生活关系,之前我刻意减少使用手机以及微信之类的社交媒体,结果竟然错失了好多咱们学习群里的学习机会,回过头去看里面因为有老师和几位助教老师的细心回答引导,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学习补充平台。慢慢的除了学习、复习巩固,也逐步开始将所学拿出来用了,有时在有八九层把握的情况下开始给家人和亲友使用一些外治手法和开方了,效果也还可以。
除了上述没有总结完全的教训外,总的来说我深感自己也是有福的,感恩能够有缘跟随老师学习经方,还有几位助教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不少师兄弟师姐妹在学习上的启迪,自己也还能够静得下心来学习,如老师所说,慢一点也不怕,最终还是能够步入做一个明白医生的行列,自勉。
=================================================================



令我受益匪浅的中医课
向同學

我学中医的初衷是,改善自身的长期亚健康状态,能量充沛地过好每一天,同时能够守护家人的健康,最后老有所终。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自己零零碎碎摸索了几年后,意识到中医是非常消耗学习力的一门学科,很难通过自学掌握中医的精髓,明师的引领很有必要。本着取法乎上的原则我走进了施合一老师的课堂,想着倪师的弟子应该错不了。随着课程的次第进行,我也越来越肯定了当初的判断,庆幸自己抓住了学习进步的机会。

1、这是一个系统性学习的课程,有难度但都能听懂。
老师是经方派,一再强调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他建立了自己的辩证体系,高度概括就是同学们都烂熟于胸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十五字真言,这绝对是长期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的浓缩。
老师的整个课程体系非常完备,分几个阶段进行。从中医辩证开始打下基础,再讲药证、伤寒论方证、金匮、临床。跟着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学习,越学越感到中医博大精深,之前自己东看西看习得的零散知识简直可以清零。我其实是在上课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意识到清零更有助于接受体系化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系统性学习的难度之高,学习态度也随之逐步端正。现在想想自己也真够迟钝的。
开宗明义,老师就说他的课保证都能听懂,他也确实做到了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难懂的问题讲清楚。这是真正的高明。

2、课程引人入胜的核心是能在日常践行并解决问题。
严谨的理论体系穿插着各种医案,全程干货的课程让人无法分心。我有时想为什么老师的课那么吸引人,温和的台湾腔娓娓道来、时不时的小幽默、紧凑的内容当然都是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很接地气,能够解决同学们日常的很多困惑,也纠正了太多错误观念,能够在生活中用起来。能解决问题的课能不爱吗?听着听着就会有“哦,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说振聋发聩也不过分。比如,老师常说,正确的治疗应该是病人的体力好转、食欲好转、睡眠好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直击中医治疗的核心。还比如,对行散和收敛潜阳的深刻理解,对胃气的重视,治疗过程中饮食配合的重要性,甚至日常饮食的重要性等等。
最喜欢听老师讲医案,老师称之为讲故事,也的确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再惊心动魄的治疗过程老师也讲得语气平淡。在分析一个个医案的过程中,越来越理解和钦佩老师的医德医术。医者常带三分疾,老师经历过多次自我救治的过程,对患者的病痛也就格外体察,在用药上充分考虑病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毫不避讳给自己的治疗过程,时不时当案例讲一下治疗思路。老师讲的药都亲身尝过,对药性的理解和观点独特鲜明甚至与众不同,比如生附子、生半夏、硫磺等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3、我的学习心路和收获
两年多的学习也是我慢慢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就像前文所说的,我上完中医辩证基础和药证两个阶段后被老师的理论体系所折服,也深刻体会到老师的教学真诚满满体现在线上和线下课中。于是慢慢纠正了最初学些养生知识的心态,转变为认真学习,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
学习是一个慢慢熏习慢慢养成的过程,很多理念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再加上自己的复习和思考,基础框架就慢慢建立了。能听懂只是第一步,离能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反复理解记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程有录音回放,这点很好。由于基础薄弱,我几乎每节课都有当时来不及理解消化的内容,我的办法是听回放慢慢思考想明白。反复听,最后都能听懂,但要记忆整合还需要额外的付出,这点我也还没做好。先跟上是我对自己的初步要求,来日方长,这个课程有太多的营养需要慢慢消化吸收。
凭心而论,学习收获还是很多的,绝对超预期。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许多困惑和各种错误观念在听课的过程中被老师三言两语就解答和纠正了,因此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小青龙汤的时候,老师说,一般感冒不会搞成小青龙汤证,抗生素连用两周就有可能了。这说的就是本人啊,有一年冬天的感冒我就是这样得到了小青龙汤证,咳痰不止,由于药不对症拖了好几个月才好,非常痛苦。诸如此类的不期而遇的点醒还有很多。
我也在日常践行所学。除了感冒发烧咳嗽下利等常见病小试身手之外,生活理念和方式也逐步改变。老师说,养生也很简单,每天清淡饮食、打坐、运动、情绪平稳就好。我已经不知不觉中降低了以往对美食的执念、对高档消费的追求,生活也趋于简单安静,更能够聚焦于喜爱的事情,这样很好。
感恩老师。
=================================================================


学习中医的快乐时光
王同學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让人叹息而又无比想念。
说到跟随施老师学习中医,不免得要介绍一下这段缘分的起始因果。在我42岁以前的人生,没有想到会和中医结缘,并且缘分这样深厚,以致从开始接触便从此不能分离。
3年前,因为家人的身体原因,一念缘起,可能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念头,所以老天也会帮着你,让我听到了倪师和梁冬的对话。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福分,只觉得喜欢倪师讲的那些,虽然当时还听不懂。于是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一下发现了宝藏,就开始跟着倪师的视频学习。然后,就在网上得知倪师离世的消息,真的震惊,不能相信。再然后,通过油麻菜的访谈知道了施老师,倪师的弟子,居然在深圳看诊,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见着施老师,有机会一定要跟着施老师学习。就这样就到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前半生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
跟着老师学习,不仅仅是学到了最正统的中医知识体系,更是自己人生的一次转折,生命的一次觉悟。记得第一次见着老师,是去年的11月27日,我带着我老公来看诊,当时老师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温和慈悲,而后老师确实就如我第一次见面的那样,以宽大的胸襟,广博的学识,无比的智慧,给我指引,让我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中医之路不论多长,我将用我的余生去走。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悟性高的人,而通过大半年跟随老师的学习,我现在感觉自己有一点上道,从先前医案出来不知道如何下手,到现在可以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去辨证,然后跟着症状去寻找与之可以对应的方,答对的概率会越来越高,虽然不能像其他学霸同学可以分析得条理清楚,但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我坚信只要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反复听,然后再按老师所教的方法去记忆和归纳,一定会慢慢跨入中医大门,越走越远。
回想自己的前半生,浪费了太多的光阴,浑浑噩噩,不知道人生的方向、生命的意义,但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论余生还有多长,从这一刻起,便是新生命的开始

=================================================================


父亲是中医爱好者,也希望我能读中医,没想到后来上了高中,物理化学成绩太差,只能弃理学文,丧失了考医学院的机会,但对中医,始终保留着认同感和亲近感。前两年,听到徐文兵和梁冬讲的《黄帝内经》,再次萌生了学中医的念头。只是,自己找来《黄帝内经》,读着却有隔靴搔痒,不得其门而入的困顿。

工作和生活中的忙碌,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父母年事渐高,健康方面状况频出,都让我觉得需要学习一些方法,让自己和家人能远离疾患,或者,至少能从容应对。

朋友说,她在跟着施合一老师学中医,已经学了一年多了,从针炙到药证学,感觉收获颇丰。本想报名参加药证学,但听说没有上前面的基础课程,不能上,颇感遗憾。过了一段时间,听说施老师的经方二期开班了,赶紧报了名。

从诊断学到药证学,然后是汤证学。从几乎是懵懂无知,到了解基本概念,建立初步体系。有时候觉得,中医博大精深,如一座巨大的宝山耸立,施老师如同宝山中的修行人,引导我们,先是帮我们了解大体轮廓,然后条分缕析,结合实例,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山路崎岖,风景幽深,有平川也有丘壑,有深潭也有浅溪。虽然从无知到略有所知,我明白,到学有所成还有非常遥远的路要走,但无论是线上课还是面授课,施老师以浅显易懂的讲授解释各种晦涩的概念,还常常分享人生的智慧,每次上课我们都获益匪浅。入学以来,不知不觉地,许多生活中的纠结烦恼也更容易看淡、开解,心中也越来越安定、平和,得此明师,幸甚至哉!

记得有同学说过:“老师比我们聪明,他学一月,我们常人或许就是一年。老师是聪明人,下重功夫。他洒脱自如的背后,是极深功夫的累积。”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施老师资质超群,又真正当得仁心仁术。他开药方便如用兵,或运筹帷幄,或杀伐决断。不同阶段课程的学习,于我而言,不仅是中医理念和知识的积累,也是见地的引导和智慧的开悟。

附送一个小秘密,失眠的时候,打开课件,听老师的线上课,催眠效果奇佳,屡试不爽。

施合一经方二期学员 孙同學
2019年11月27日

=================================================================



陆同學学习心得

我的中医老师叫施合一,第一次看到他名字,是小孩生病上正安中医上搜索到的。他简介里说,是倪老师的弟子,而我对倪老师略有所闻,所以印象较深。但他不在广州出诊,当时我也就错过了。

再次看到施老师的名字是在一年后。那时,正安文化推荐了施老师的答摩线上课《会阴阳懂吃喝》,我看完PPT视频、听完线上互动就决定报名老师的经方课。因为我觉得,把阴阳这个大话题,以日常吃喝的例子用大白话讲清楚,他的系统性、逻辑思维、提炼能力等一定不简单。事后发现,我真是幸运。

从3月到10,跟施老师学习经方课短短8个月(还没临床跟诊过),我已经初步对经方中医的知识系统的认识。更惊喜的是,自己竟然还初步具备了一定临床能力,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病症,而且效果都不错。不得不感叹,施老师所教授之神奇,以及那份倾囊相授的真诚和用心。以下,分享一些个人学习的感受和浅见,与大家共勉。

一、中医临床诊断的立学

跟老师学习,最佩服的是,老师将中医诊断基于临床实操,系统性立学了。中医历史悠久,在理法药方上,已经有很多系统性研究了,也不断进步,但在临床诊断这块,比较缺失,或者说还没有针对性、系统的提炼。即便有,临床的可操性也有限。是临床诊断知识到极限了吗?显然不是。老师从“舌象裂纹看气滞”就说明临床诊断还有提高的地方。

如果说《伤寒论》传授的一套套拳法,那么我理解《诊断学》传授的就是招式拆解。对于某个证,用什么组方有效,《伤寒论》做了很好的总结。现实中病人也不可能按着《伤寒论》上的条文生病,这就要求我们有见招拆招的能力。《诊断学》就是教我们如何拆解、整理从而辩证的,是一套高效的中医临床诊断学习体系。

作为中医学习者,我们太需要这种能实实在在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学习体系了。实际上,我相信许多医家都身怀高超的临床诊断能力,可惜始终没人系统立学,以致临床诊断信息散乱未成体系。老师开了个先河,填补了中医临床辩证学习体系的空缺。在中医诊断体系的发扬和传承方面,个人认为,老师在中医史上有他特殊的地位。

二、辩证的主次,先整体后局部,

老师的《诊断学》第一章讲的是阴阳,通过阴阳分辨病人整体体质。我自己把它看作临床诊断中最重要的一环、贯穿治疗始终,是一个底盘。从能用什么药、攻补比例、疗效如何等,它都是第一考量因素。比如,一些癌症重病,老师临床很看重病人整体体力胃口睡眠是否变好,即便肿瘤没变小(甚至还增一点),只要整体在进步,就很有机会攻下局部病证。如果缺少整体的辩证前提,再经典的方药到我们手上都失去意义。

另外,从诊断来说,界定越清晰越好。《诊断学》的内容全部基于八纲,且围绕气血津液湿燥痰展开。诊断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基于上述的内容,如气虚、痰阻等,不会出现“寒邪化热”、“肝火犯肺”这样模凌两可的结论。这样可以避免陷入纠结这个热是“肝火”还是什么火引起,我知道有热,对应处理就好了。结论越是简明,越有利于解决问题。

三、中医之上的思维

我们学医人,都追求精湛的医术,但跟老师学习后明白,仅有精湛医术对病患的康复来说是不够的。因为,医治对病患的健康影响占比,只是一部分。这里涉及这一个医治之外的话题:要维持健康、阴阳平衡,饮食作息心态这些生活因素作用更大。

老师是一个修行人,对道家、佛家有一定证悟,融入到健康上,他的心得是:阴阳状态要“阴平阳秘”;饮食最好素食,减低痰饮代谢;平时保精爱气、心和气和。这些都是光靠中医医治不能替代的。老师一直推广素食,在治疗如癌症等重病病人,都会要求病人素食,连感冒咳嗽也会医嘱素食,可见他对健康的理解不是局限也中医治疗,这也是他跟绝大多数医家的不同之处。

四、写在最后

跟老师学中医真的很幸运。对学生来说,最幸福莫过于老师怕你学不好,把要点全都总结好,毫无保留传授给你。很难想象,我们可以拿到《药证学》“一句话读懂一味药”这样的高度概括,那些《诊断学》心法,还有那些《汤证学》主证关键词……感恩老师的倾囊相授!作为学生,定必用心尽力学好中医、身体力行传递健康的养生观念,为亲友甚至病患做力所能力的帮助。

同时,也感恩“施家班”这个大家庭,陈石、江老师,及同学们的积极帮助和启发,特别是陈石和江老师,平时课前课后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帮助学员提升,感谢你们!愿2020年,大家快乐常伴,身体健康、学业精进。



=================================================================



蒋同學学习心得

在老师知识的引诱下,我感觉也应该写一下学习心得了。不好意思,我迟迟没交作业,惭愧!在这里感恩老师不嫌我愚笨,愿意收我为学生。能成为老师的学生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福气与幸运像梦一般。因为吸收慢,所以有很多东西还在碎片当中,所以写学习心得,还不知从何说起。真的特别感激老师的幽默教学与讲故事般的形式去帮助我们学习和记忆知识,老师真的很辛苦,每一个点都为我们想的很周到,加上老师总结出来的中医体系在学习当中很开心。谢谢一直以来各位同学对我的帮助。

感谢老师倾囊相授。在老师的整理与临床心得的结合上很体系的把中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加上老师的气、血、津液、湿、燥、痰)整理的很有体系,让我们后续学习很有收获。也深深体会不懂阴阳不可以为医的真谛所在。让我们学习中医之路上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爬得更高,看得更远。其实到现在我还不知道怎么能把心得写得好,因为肚子墨水太有限就随便写写现在能理解到阶段吧,个人肤浅的体会,愿老师指点与批评。其实我现在一步一步的把老师的笔记和生理与病理的知识结合成一个整体,从一个整体的角度看每一个证由来,当看成一幅地图或者一幅画思维去看一个人或者一个病的过程的情况,这是我体会的最深的心得。我感觉这样也容易记忆,更容易找出某一个点的由来。不会一对一的套证的错误思维。 希望自己能尽快掌握好老师的每一个知识点牢牢记住,灵活掌握起来能跳到另外一个层次,把知识掌握的灵活与成熟,这样会减少许多弯路与错误的操作。也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除了中医方面的知识以外,老师也额外教诲我们为人之道,存好心,讲好话,做好事。如何让自己的心量变得更大。能成为老师的学生真是学习到许多中医以外不一样的东西,眼界大开。深受启发。老师说过开心学习的中医之路上,只要方向是对的,成功只是迟早的问题而已。只希望我的平庸不会莫黑老师的招牌。

(心中捂着嘴巴在笑,不要把老师说出去)。心中还是有许多情感想诉说的,可惜是文化底蕴不够,不善言语,

感恩命运的安排,感恩老师,感恩各位同学。感恩一切的一切……


=================================================================



以求索之心,立坚韧不拔之志
——跟施合一老师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我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属于没有显赫医学背景的家族传承),父亲是一名中医骨伤科医师,为家族中医第五代传人。我于1991年毕业于泉州卫生学校西医士临床专业,之后到部队服役,出于对中医的热爱,在部队期间主学中医针灸学。因为深信中医几千年的传承必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生命力,所以在工作的期间,总是不断地寻找能引导我进入中医门槛学习的有缘人。幸运的是,遇到了施合一贵人,让我深信他就是能传授传播中医文化的中医师,是传统中医学的经方家。善哉!通过2019年3月23日至10月27日跟随施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深深震憾,中医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是对人的生命进行深入层次的解析探索和发现,在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所采取的辨别证候、症状以确立主证→以病因、病机来诠释病情→处方用药→疗效评估的方法,紧紧围绕着“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十五字的辨证沦治,体现了老师“希望能推广以精密完整的辨证思路来辨证论治,减少医者个人偏执造成的遗憾”的思想。让我有一种找到家感觉,为此,得以聆听老师的口授相传,是我们三生有幸之遇,学习继承好老师的传承也是一条让我们终身为之努力攀登之路。我将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训,以毕生精力沉浸到中医文化的学习研究领悟当中,力争当好一名合格的中医生。今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学好中医学:
一、力求辨证完整。精密完整的辨证是对病人病情病机的了解掌握,是治疗效果好坏、治疗方向对错的前提和基础。在临床诊断学里老师提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十五字的辨证沦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的学术理论体系,此举不仅开创了中医学与时俱进的先河,更是凝聚了中医先辈们穷之一生都无法突破的教学瓶颈思维,丰富了中医学的辨证内容,让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臻至完美,这也奠定了老师学术地位(可为宗师),也是中医理论可与西医齐头并进的一大突破。
二、力求主次分明。在辨别证候症状,确定主证,之后以病因、病机来诠释病情。这就要求我们要“四诊合参”。病人的病情不可能参照书本的条辨内容生病,往往是是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掌握《临床诊断学》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辨证分析。对疾病的分析,正如老师所讲的抓准对的重点的证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证,主证一方面是对辨证有意义的的证候,另一方面 对恢复健康能起关键作用的证候。这样,我们才能在处方运用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三、力求方向明确。《临床诊断学》、《药证学》是学好中医学的学术的基石。首先,要辨证清淅。一要把握整体之阴阳。从诊断上看,体力、耐力、爆发力、恢复能力等都是考察“整体之阴阳”的指标,以确定用药的扶阳扶阴的比例;二要把握病情的表里证,明确脏腑的升降,以确定用药的升发收敛沉降;三要把握体质的寒热。明确热象、寒象、真寒假热、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寒外热等证候,以确定用药的温、清法等;四要把握病症的虚实。明确整体的虚实和局部的虚实、分清长期体质和短期病症,以确定用药的攻守比例。五要结合病人的气、血、津液、湿、燥、痰”灵活运用药物的加减比例。其次,要熟悉药性。临床经常是千变万化,需要灵活加减,就要对药性十分熟悉。一要了解药性,了解了药性,就能明确用药的思路,灵活变通;二要把握用药的剂量。要建立在对药性了解的基础上,用药配伍以减轻产生的副作用;三要知道药的性质味道。以选择当下对病人产生副作用或对病人体质更好的方法。
四、力求领悟运用。《临床诊断学》、《药证学》是基础,《经方汤证学》是经方运用。我认为熟练运用经方是建立在学好《临床诊断学》、《药证学》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在对经方的学习过程中,对汤证学里各方中药物的组合、配伍、君臣佐使的比例,加以熟悉、理解、领会并弄懂,这样,处方才能对证,才有疗效。当然,经方条文所列的是一些典型的症状,而病人是不可能都按照书本的症状来生病的,特别是一些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生活环境、个人情绪等方面因素导致了病人出现的虚实夹杂、寒热夹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临床上都需要医者加以辨证区别。可以显见,老师在临床治疗对经方的运用上,已达到了以无招胜有招、见招拆招,见证治证的神效,这是集大成者的经方家、宗师,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医学者应追求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五、力求基本常识。经方能治很多病,但是,经方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比如有热、有痰,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是素食。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的改变,对健康至关重要。比如感冒,不论哪一种感冒,都要素食、连奶蛋也尽量不要吃,就吃平性的食物,热稀饭加点香菜同煮,配海苔酱、酱瓜类、煎豆腐或蒸豆腐(少量)、少量煮烂的高丽菜。豆浆只能少量喝,糙米浆(买糙米麩、自行加点紅糖或冰糖)与五谷浆比较好,可以多喝。这样,懂得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病情的久治不愈或加重。
六、力求慈悲之心。作为一名医者,首先,要树立起端正的生命观、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信仰和取向,不被名利所左右,要学会试着去追求一些真善美的东西,祟尚一些更高的价值和动机,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及怎样的生活,这样,我们的人生轨迹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其次,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把医者仁心作为一生的座右铭,时刻关心关爱病人,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肯定,我们不能草率地对待把自己的生命健康交到我们手中的每一个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粗心粗暴对待病人无异于杀人于无形,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别人,提升自己。
七、力求学有所获。老师的聪慧睿智、幽默风趣、克自勤奋、博学众长、严谨辨证、缜密思维、多才多艺的人格魅力一直以来深深吸引着我们,其树立的为人师表、淡薄名利的处世风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一路学习走来,让我们在专业上、在思想上、在信仰上、在事业上都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相比老师,我们差距甚远,我们只有更加刻苦地学习,以每日三省吾身,常常自省、自警、自励不断鞭笞自己,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认真践行着一名医者的诺言,力求做一名合格的中医生。记得苏轼说过:“人之立志,不惟有旷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心”,以此勉励自己。
在此,再次感谢感恩施老师的授业解惑!感谢感恩江老师的细心指导!感谢感恩陈助教的辛劳付出!

2019年深圳正安学员 黄同學

=================================================================



自2017年7月开始跟随恩师施合一中医师学习古典针灸、临床诊断学、药证学、药证学,一路学来从中医小白到现在对中医也有一点点的知晓,对守护家人身体的健康也有一定信心,尤其是老师提倡的从中医角度如何健康素食,能很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自身两年多纯素食以来,我的身体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在感觉身体越来越好。老师无论是医德上还是精湛的医术都值得我一辈子学习。
跟随老师学习中医以前也接触到了不少的民间中医,其中有学到艾炙,老师也许自己都不知道每一位艾炙之前都要从阳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进行辩被艾灸的身体状况,无论身体适不适合艾灸都一律重炙。结果本来就阴虚体质的病人一重灸之后,状证更糟糕更阴虚更烦燥,有湿热痰的体质根本不适合艾灸,结果一重下烦燥,牙龈出血,眼睛红肿,没有一个详细地辨证思路,简单粗暴乱灸一通,结果病人身体健康越炙越糟糕。不会从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津液湿燥痰进行详细问诊,不会四诊合参,最多看一下舌苔,不过摸脉发的时间不少。记得老师说过除非是心臓病患者脉诊比较重要外,其它的证状脉诊也只是一种辅助。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至关重要,诊断学和药证学是基础,汤证学是固定招数,只有把基础打好,就可以在固定招数的基础上随机应变一一增减汤方。做到朱丹溪所讲的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体耗血,遗精不涩遗。例如看到感冒发烧喉咙痛、就不会单纯判断为热证,需要用清热药或养津液的药来去热润燥,而是从整体来判断患者,首先从阴阳角度判断整体阳气在哪个阶段,然后从表里来判断,是在表还是在里或是表里兼有,再从虚实来判断是虚证或是实证,再从寒热是寒证还是热证,然后在从气血津液湿燥痰来判断,是气虚,还是津液不足,是有湿还是有痰等等……但是由于资质愚钝,记忆力下降,学过的东西经常忘记,对药证学每味药的八纲辨证、功效、病症、常用剂量、常用药对、禁忌证与反佐药及类药比较经常记不住,以后记忆力要强化训练。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同學

=================================================================


十分感恩能有機會跟隨老師,助教們和同學們一起從診斷學,藥政學一路學習到傷寒論。從青春期開始我就一直與慢性病共存,中間走遍各地尋求各種不同的治療方式,在中⻄醫同步的治療下與各種似是而非的健康理論,充滿了太多的矛盾和無奈,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完全沒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雖然在網路上也自習了一些中醫知識,但是始終有不得其門而入的感受。
感謝老師開了一扇門領我們進入經方中醫的奧妙以及生活的智慧,讓我從“中醫小白”由診斷學一步一步建立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的思維模式,透過舌診和脈診幫助自己隨時了解家人們的身體狀況,並且了解了食物/各種藥的性質,進而能運用在生活裡。以往對於中醫學習需要背誦條文的我,感謝老師整理了一套容易入門但卻需要穩穩扎根的學習架構,因為對“辨證論治”的深入理解,現在看到各種周遭朋友的身體疾病的時候,不再隨著疾病的名稱盲目找錯誤的解決方式,而能靜心思考歸納病人陳述的各樣問題找到主證的方向。

因為有診斷學和藥政學的好基礎,因此在學習傷寒論的時候,比較能進入狀況,知道一些配伍的原則,以及條文裡頭的主證和禁忌的基礎,再次由傷寒裡頭回顧三陰三陽又更加鞏固了診斷學裡頭的精華。深深感受到人體的奧妙和疾病的複雜性,虛實和寒熱夾雜的情況是為醫者的考驗,也是日後我需要更加鑽研釐清的大課題,同時也提醒了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我們身體日後如何回饋我們。

儘管舟車勞返不容易,我十分珍惜每一堂課,老師如沐春風的教學,助教們耐心地諄諄教誨和案例分析解答疑惑,同學們討論的火花,都是如此寶貴,希望明年能有機會再接再厲,繼續一起精進在中醫的領域裡!

陳同學

=================================================================

在施師門下學習的心得
陳同學

跟隨施師的日子其實不長,見面的時間也不多。但是好像已經相處了很多年,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全部能夠明白,收到。
診斷一向被認為是最難的,而中醫被詬病,大多時候來自於對診斷的不確定性,繼而影響後續的開藥治療。施師真是個科學工作者,居然能把這些完全靠醫者感覺的東西歸納總結成八綱辨症,用15個字讓我們明白,所有的病,從小的感冒到癌症,從外到里,從病情的發展。一步步地有跡可循。好像高中時代解方程式一樣,越來越深入,最終明瞭。
而藥證學,不貪多。每一種情況從強力到中性,剛好被幾味藥涵蓋。背起來沒那麼複雜,使用起來也容易熟悉藥效。而這100味藥的混搭又可以解決15個字裡面絕大部分的症狀。我的藥房里剛好有100味藥,得空就嘗藥,摸摸這個,翻翻那個,用心體會它們的五味,寒熱,表裡,甚至到歸經。開藥的時候,不用想太多,它們自然就出現在腦子里了。
我最喜歡的傷寒論!仲景先師太牛掰,老師的註解和臨床的經驗更牛掰。包括助教提供的嘗藥環節。每一個方喝進去身體的變化。記得我自己在經期,不顧老師的提醒,先喝白虎湯,大小承氣湯,之後又自作聰明地喝桂枝湯。當晚的精彩,就不在這裡用大概500字描述了。弄到第二天要微信向老師求救。
記得第一次給感冒頭痛的阿姨開方,因為沒有汗,麻黃桂枝各半湯開一堆,結果汗是出虛了,頭痛更厲害,晚上完全睡不著。現在雖然也會找我開藥,但是心裡的陰影估計沒那麼容易完全消除。還有就是給發燒40度的女兒開10克麻黃桂枝湯,導致心跳加快,而被我父母一頓臭罵。
另外一個故事,是6歲的小男孩,尿頻尿急,5歲開始換牙,沒有胃口吃飯,喜歡冰的東西,吹空調。個子矮小。那天因為拉不出尿而憋得難受,就過來給他扎針。按照我的經驗,這樣的孩子肯定是腎受寒了,應該用熱藥另下焦溫暖。還準備了給他做艾灸。這時候江老師不斷提醒我,要看舌頭,不能魯莽開藥。結果見到孩子,看到了草莓舌,根本就是濕熱引起的小便不通。用千金葦莖湯加減,後面情況有好轉。
這幾件事對我對觸動很大,也深刻地感覺到做中醫的壓力和難度。畢竟沒有儀器數據的支持。每一個中醫大夫都是一個獨立的全科醫生,好壞都要自己背負。一念天堂,一念地獄。隨著學習的不斷加深,誠惶誠恐的心也越來越厲害。現在自己或者給他人開的方,每一味藥,為什麼要用?不用行不行?用了會怎麼樣?開這麼多夠不夠?太多了會怎麼樣?用其它的替換可以嗎?這幾味藥都是什麼味道的?病人會排斥這個味道嗎?筆尖變得越來越沈重,開一個方要想半天。再不會像以前一樣隨意。施師不斷地給我們講案例,其實也在提醒大家學習精進之餘也要萬般小心謹慎。
不過,辯證開方中小小的得意還是時常有的,特別是太陽症的感冒發燒咳嗽,很多時候3付藥之內就有好的轉變。這是其它技法無法達到的境界。
老師,太愛您了!雖然接下來的一年依然會更努力地學習。但是要是能長長久久地跟隨您就好了!

=================================================================

学习小心得
林同學
跟随老师学习半年余,有许多收获,以下概括三点:
1.辨证思维:
在学院学习期间,也曾学过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然书中内容多为各家学说代表,授课老师也各有见解,难以形成一条较为系统的脉络。在学习期间,跟随老师的步伐,将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湿燥痰贯通在理法方药学习中,思路和线索非常清晰,极有逻辑感,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学问。也是在这过程中,我才能慢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再一头扎进空泛缥缈的理论当中。
2.论医德:
尝读岳美中先生之文案,先生曾言“做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要紧: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除课程学习过程中接触到老师选方用药的缜密思路,在家人和自身求助老师诊病开方过程中及一次跟诊机会,也见证到老师对每位患者的用药记录、症状变化、加减药味周详细致的把控,若非是对理法方药的胸有定见及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做不到如此丝丝入扣,进退从容。
3.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是我收获的最大宝藏。选学中医的理由有很多,然跟随老师学习的这段过程,一步步探寻症状的本质、药物的使用指征禁忌、经方的病机关键,就像玩迷宫一样,同样的终点,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判断与走法,玩到这里,能否达到终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行走过程中遇见的风景、经历过的推断失败后的怅然、或是侥幸的一次成功窃喜、或是查缺补漏时恍然大悟一刹那间的内心激荡……种种,学习中医不再是一项任务与责任,是兴趣使然,是一颗总想满足的好奇心。有时候是西医读累了就复习老师的书,不过好像也没有读累的时候,经常是看到一半就弃西从中,到了上班期间再被主任逮住提问西医无果后恨铁不成钢一番,主任总是把手恨恨地拍打在西医内科学书籍上,痛彻心扉道“我恨你们不读书!”,于是我也很恨自己,老是被主任惦记。
我非常感恩能遇见老师,带领我走进中医的大门,领略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奥妙,这半年来是我最单纯快乐的学习时光,有寻找答案时的兴奋、分析失败后的失落、或是遇见书上某些字句后的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但不论内心情绪是如何翻滚忐忑,我始终能见到老师为我们铺设的道路与方向,犹记得黄煌老师曾说的话“学问,不一定都是看地见摸地着的,但真学问一定从看地见摸地着的地方开始”。由此无论过去未来,门就在那,也能心有定见的走下去。

=================================================================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75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4, 2008 5:29 pm
手頭現金: -1,952.00

回到 醫案思辨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