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仲景先師在傷寒論條文中提到: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以前初學的時候,不瞭解為什麼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明明藥味組成南轅北轍,主證也差異甚大,
怎麼會有先給瀉心湯,之後痞證不解,需要用五苓散的情況?
半夏瀉心湯的主證為:
心下痞滿 可按 腸鳴 嘔逆 會餓 下利或軟便 稍臭 舌苔黃稍厚
寒熱夾雜 虛實夾雜 有熱 有濕 有痰 脾寒胃熱的胃痛
五苓散的主證為:
小便不利 口渴 水入則吐 水眩 少腹滿 舌苔白
可能有輕微怕風 也可能有發燒
大約六年前,有一個臨床案例,才解決了這個多年的疑惑。
一對年輕夫婦,有小孩不滿一歲,第一天小孩突然開始上吐下瀉,小兒科醫師判斷可能是諾羅病毒傳染,
因為西藥療效不佳,而且第二天媽媽因為照顧小孩換尿布等,也開始上吐下瀉,所以希望中醫治療。
小孩因為陽亢,濕熱比較明顯、發燒、熱利、口渴、上吐下瀉,所以服用 葛芩連湯加上五苓散;
媽媽因為沒有熱痰、只有濕證的水逆、口渴、上吐下瀉,所以只用五苓散。
第二天開始是爸爸請假照顧小孩,結果第三天,爸爸開始胃痛嘔吐輕微拉肚子,可能爸爸外食多,肉類海鮮吃的多,所以熱痰比較明顯;
沒有發燒,胃熱脾寒,舌苔稍黃膩有痰象,所以是服用半夏瀉心湯。
第三天以後,奶奶來幫忙照顧小孩換尿布等,結果第四天,換奶奶開始胃痛、上吐下瀉、胃部脹氣,所以是服用 胃苓湯 (五苓散加上平胃散)。
一家四口都有上吐下瀉,但症狀細節不同,辨證論治後,所用的藥方也不同,耐人尋味。
經過以上的臨床案例,才知道仲景先師可能也遇過同樣類型的腸胃型傳染病,在不同體質的人身上,可能出現半夏瀉心湯與五苓散的差異症狀,
所以將兩方並列供後學者研習。再次感恩仲景先師與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