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母親在世時,每個季節重點吃些什麼,都是有說法的
發表於 : 週三 2月 03, 2010 10:58 am
母親在世時,每個季節重點吃些什麼,都是有說法的
朋友來我家玩,手中拎一方便袋,從中拿出一盒盒的“龜靈膏”讓我吃,說是美容養顏。她自己先開了一盒吃起來,說是每天都得吃三盒。
我拿起一盒,看了上面寫的成分說:“這東西不適合你吃”。她說:“你看功效啊,功效寫的是排毒養顏、美容護膚啊。”我一時語塞,和現代人說話是真費勁啊,想起女兒說她師傅遇到這類情況時往往不多做解釋,當人們把中藥像西藥一樣理解成功效固定時,她覺得你看成分就是多此一舉。
朋友是個身體很弱的人,每年都要吃上幾劑“生脈飲”,可你一眼照看不到,她就吃什麼“珍珠粉”,喝“苦丁茶”,這又冒出了“龜靈膏”,真是讓你防不勝防。
我說:“你老要排什麼毒?你身上有什麼毒?你所說的毒是什麼?一般人所說的毒是指毒火,你有火嗎?中國人有幾個是陽亢的?你一派寒涼,全指望夏養陽,你可倒好,用這些寒涼的東西把這點陽氣全壓下去了,搞得脾胃虛寒,真奇怪,你吃這些東西竟然不肚子疼?”
她捂著肚子說:“我肚子疼,要上衛生間。”我被她氣得哭笑不得:“你這人的心理暗示性也太強了,我沒說你時,你一天吃三盒也不肚子疼,我一說,你馬上就肚子疼。”她說:“不是的,這之前吃了也肚子疼,可我沒往這上想,讓你這麼一說,就挺不住了。”
我曾談過中藥的毒性問題,明確反對“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因為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治病就是三分害了。砒霜是人所共知的大毒,健康人吃了會死的。但用它來治病時,用的人不僅不會死,反倒會起死複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說砒霜是毒藥也是有前提的。而對一些普通食品,我們有誰會認為它有毒呢?可我卻總是提醒這個或那個朋友不要吃這個,少吃那個的,這又是為什麼呢?比如我的這位朋友我就勸她不要喝綠茶,不要喝涼茶。她不肯,說綠茶美容。我說你陽氣總是升不上來,臉色晦暗,何談美?我反對她開空調,反對她吃冷飲,甚至反對她吃苦瓜。如此看來,我不是把一些食品當成有害的東西麼?的確是這樣,用得不正確,別說藥,就是食品也有“毒”。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入口的東西皆有利弊之說,中醫也講“病從口入”,這個當然不是指細菌,而是指寒熱。
慈禧太后的御醫雖然給“老佛爺”弄的不是營養配餐,但卻是按中醫的養生觀配餐。從她的食譜不難看出御醫的用心,連用的盤碗也是很講究的,需要保溫的用砂鍋,需要涼的用薄瓷碗等。五穀雜糧搭配,應季的蔬菜……
不僅是食品,我對現代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反抗著。當家用冰箱剛上市不久我就買了一台,我以為我會喜歡,因為我喜歡烹調。可只用了一年,我就把冰箱淘汰了,此後再就沒有用過冰箱。現在,我寧可天天到市場上去買菜,而不用冰箱儲存,寧可給家人吃溫熱的東西,而不讓他們吃什麼冰鎮西瓜之類的。空調、冰箱,讓人陽不得升,脾胃虛寒,夏不能養陽。
對我的這些做法許多人是難以接受的,他們認為這是不會享受現代文明。他們暴飲暴食,貪食生冷,從外面一進來馬上就把空調開到最大,覺得夏天不讓自己熱著,冬天不讓自己冷著才是高級生活。吃反季節的食物……千百萬年與自然協調一致的身體不再和自然協調了,內在紊亂了,許多現代病出現了。
女兒說,一提到醫,人們就一定要想到藥,其實,醫生不用藥也可以給人治病。好多病,比如高血壓、胃病、脂肪肝等,不吃藥,僅改變飲食結構就能達到比吃藥更好的效果。所以,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種類,比西方多六倍。所有食物在五味上都有歸類,進行調劑、配伍,也是藥用。中國人對於吃的講究還有五味的追求和藥用作用,這絕不是僅僅追求美味所能達到和概括的。如今的一些現代病,往往是僅僅追求美味造成的,對中醫來說,防病也要把住“病從口入”關。女兒號脈時會對病人說:“你是朝鮮民族。”病人感到很驚訝。女兒說,朝鮮族人長年吃辣,在脈上有表現,治病時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母親在世時,每個季節重點吃些什麼,都是有說法的。這不獨是一個醫生會這樣做,我奶奶也有此講究。一般的中國人都知道些比如冬季進補、春季吃野菜、夏天在菜裏拌點芥末、秋天吃蘿蔔等常識。吃菜和水果要吃當季的。這不僅合陰陽五行,更合自然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就會“病從口入”,如今的現代病哪個不是吃出來的呢?把我們吃的學問拋棄得只剩下美味這一條,能不致病?
我的季節感是奶奶培養出來的。如果不用季節食品定位,我就會懷疑這個春天或秋天我有沒有過。春日的陽光是和采菜聯繫起來的,秋日又是曬菜的好日子,不用曬菜把陽光儲藏起來,就會對不起陽光。日子、陽光、勞作,這些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這使一個個日子都是具體的,不一樣的,而不像現代人的日子全是一樣的,空泛的。
每每看到一桌子菜我就會對朋友說,我們可能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做時代試驗品。冰箱、養殖、溫室都是當今產物,所以我們面前這一桌子食物才能超越以往的時空限制集南北大菜、陸海空動物、冬夏季食品於一桌。我們之前的人類從未這麼吃過,這些食物同時進到胃裏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就得由我們這一代人來親身試驗了。
朋友來我家玩,手中拎一方便袋,從中拿出一盒盒的“龜靈膏”讓我吃,說是美容養顏。她自己先開了一盒吃起來,說是每天都得吃三盒。
我拿起一盒,看了上面寫的成分說:“這東西不適合你吃”。她說:“你看功效啊,功效寫的是排毒養顏、美容護膚啊。”我一時語塞,和現代人說話是真費勁啊,想起女兒說她師傅遇到這類情況時往往不多做解釋,當人們把中藥像西藥一樣理解成功效固定時,她覺得你看成分就是多此一舉。
朋友是個身體很弱的人,每年都要吃上幾劑“生脈飲”,可你一眼照看不到,她就吃什麼“珍珠粉”,喝“苦丁茶”,這又冒出了“龜靈膏”,真是讓你防不勝防。
我說:“你老要排什麼毒?你身上有什麼毒?你所說的毒是什麼?一般人所說的毒是指毒火,你有火嗎?中國人有幾個是陽亢的?你一派寒涼,全指望夏養陽,你可倒好,用這些寒涼的東西把這點陽氣全壓下去了,搞得脾胃虛寒,真奇怪,你吃這些東西竟然不肚子疼?”
她捂著肚子說:“我肚子疼,要上衛生間。”我被她氣得哭笑不得:“你這人的心理暗示性也太強了,我沒說你時,你一天吃三盒也不肚子疼,我一說,你馬上就肚子疼。”她說:“不是的,這之前吃了也肚子疼,可我沒往這上想,讓你這麼一說,就挺不住了。”
我曾談過中藥的毒性問題,明確反對“是藥三分毒”的說法,因為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治病就是三分害了。砒霜是人所共知的大毒,健康人吃了會死的。但用它來治病時,用的人不僅不會死,反倒會起死複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即便說砒霜是毒藥也是有前提的。而對一些普通食品,我們有誰會認為它有毒呢?可我卻總是提醒這個或那個朋友不要吃這個,少吃那個的,這又是為什麼呢?比如我的這位朋友我就勸她不要喝綠茶,不要喝涼茶。她不肯,說綠茶美容。我說你陽氣總是升不上來,臉色晦暗,何談美?我反對她開空調,反對她吃冷飲,甚至反對她吃苦瓜。如此看來,我不是把一些食品當成有害的東西麼?的確是這樣,用得不正確,別說藥,就是食品也有“毒”。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入口的東西皆有利弊之說,中醫也講“病從口入”,這個當然不是指細菌,而是指寒熱。
慈禧太后的御醫雖然給“老佛爺”弄的不是營養配餐,但卻是按中醫的養生觀配餐。從她的食譜不難看出御醫的用心,連用的盤碗也是很講究的,需要保溫的用砂鍋,需要涼的用薄瓷碗等。五穀雜糧搭配,應季的蔬菜……
不僅是食品,我對現代的一些生活方式也反抗著。當家用冰箱剛上市不久我就買了一台,我以為我會喜歡,因為我喜歡烹調。可只用了一年,我就把冰箱淘汰了,此後再就沒有用過冰箱。現在,我寧可天天到市場上去買菜,而不用冰箱儲存,寧可給家人吃溫熱的東西,而不讓他們吃什麼冰鎮西瓜之類的。空調、冰箱,讓人陽不得升,脾胃虛寒,夏不能養陽。
對我的這些做法許多人是難以接受的,他們認為這是不會享受現代文明。他們暴飲暴食,貪食生冷,從外面一進來馬上就把空調開到最大,覺得夏天不讓自己熱著,冬天不讓自己冷著才是高級生活。吃反季節的食物……千百萬年與自然協調一致的身體不再和自然協調了,內在紊亂了,許多現代病出現了。
女兒說,一提到醫,人們就一定要想到藥,其實,醫生不用藥也可以給人治病。好多病,比如高血壓、胃病、脂肪肝等,不吃藥,僅改變飲食結構就能達到比吃藥更好的效果。所以,中醫有“藥補不如食補”之說。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種類,比西方多六倍。所有食物在五味上都有歸類,進行調劑、配伍,也是藥用。中國人對於吃的講究還有五味的追求和藥用作用,這絕不是僅僅追求美味所能達到和概括的。如今的一些現代病,往往是僅僅追求美味造成的,對中醫來說,防病也要把住“病從口入”關。女兒號脈時會對病人說:“你是朝鮮民族。”病人感到很驚訝。女兒說,朝鮮族人長年吃辣,在脈上有表現,治病時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母親在世時,每個季節重點吃些什麼,都是有說法的。這不獨是一個醫生會這樣做,我奶奶也有此講究。一般的中國人都知道些比如冬季進補、春季吃野菜、夏天在菜裏拌點芥末、秋天吃蘿蔔等常識。吃菜和水果要吃當季的。這不僅合陰陽五行,更合自然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就會“病從口入”,如今的現代病哪個不是吃出來的呢?把我們吃的學問拋棄得只剩下美味這一條,能不致病?
我的季節感是奶奶培養出來的。如果不用季節食品定位,我就會懷疑這個春天或秋天我有沒有過。春日的陽光是和采菜聯繫起來的,秋日又是曬菜的好日子,不用曬菜把陽光儲藏起來,就會對不起陽光。日子、陽光、勞作,這些是一體的,不可分的,這使一個個日子都是具體的,不一樣的,而不像現代人的日子全是一樣的,空泛的。
每每看到一桌子菜我就會對朋友說,我們可能不是在享受而是在做時代試驗品。冰箱、養殖、溫室都是當今產物,所以我們面前這一桌子食物才能超越以往的時空限制集南北大菜、陸海空動物、冬夏季食品於一桌。我們之前的人類從未這麼吃過,這些食物同時進到胃裏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就得由我們這一代人來親身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