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謀劃醫改的人如果能參考辦雞場模式,那麼中醫的存在價值自然就會體現出來
發表於 : 週三 2月 03, 2010 10:40 am
謀劃醫改的人如果能參考辦雞場模式,那麼中醫的存在價值自然就會體現出來
我在一個獸醫院看到許多中藥,感到有些奇怪。獸醫告訴我,他在好幾個養殖場當技術顧問,養殖場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他的積極性給他算了技術股份。這樣一來,他的掙錢方式就發生了變化,由從前掙治病的零碎小錢,變現在掙股份大錢。工作重心也由原來的治病變為現在的防病。於是,除了疫苗外中藥就成了他的首選,因為他要算經濟賬。
我問,雖說同是動物,可這雞與人可相差太多了,這中藥如何用呢?獸醫說,怎麼不能用?和人同理啊。入了秋,天一轉涼,這雞的肺子也會有不適,用點中藥粉拌在食中喂也就不發大病了。春天,采些苦菜喂上,對防止春瘟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等有了病再治,就算雞不死也影響產蛋,經濟上受損失不是?西醫除了疫苗哪有防病的藥?再說西藥也太貴了。
聽了他的話我不由地笑了,我想,如果把社會比作養雞場當然不合適,但謀劃醫改的人如果能參考辦雞場模式,那麼中醫的存在價值自然就會體現出來。所以,中西醫之爭的產生與其說是學術衝突,我看不如說是經濟模式的滯後。如果醫院的經濟效益我們不是按其掙錢而是按其給地方上省錢來分配的話,中醫就不會受排擠了。
母親之所以在大雜院內外致力於防病和治小病是因為一旦讓小病釀成大病,不是中醫不能治,而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放棄治療。僅僅12元錢,那個患再生障礙性貧血跟我同歲的女孩就因她媽媽沒有給她抓藥而死了。女孩死時母親掉淚了,母親說這付藥貴在“羚羊角”上了,但治這病不能不用這味藥。母親深為不能用更經濟的方法治女孩的病而自責。中醫一開始就沒有發展成高成本、高風險醫學的條件。華佗如果不想治大病可能也不會掉腦袋。
中西醫的結合在我看首先不要急於醫術上的結合,而要在社會資源分配上結合。當然這要取決於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治國方向了。在人類的前進方向上,古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而我們說 “改天換地”。事實上,我們沒有亡,天地也沒有換。但逆天的成本太大這一點卻是明擺著的,難道我們就不能與天地搞好關係麼?
天、地、人的關係鑄就人的生理和心理規範,認識和把握這一規範並將其轉化為醫學就是中醫。當然,我認為也可以轉化為政治經濟學。
中醫是中國人的集體創作。母親給人診脈時,一屋子的病人在看、在聽,病人是主考官,掌握著主動權,醫生是參謀,醫生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就不成其為醫生。母親年輕時行醫肯定是醫術不高的,但在為病人當好參謀的過程中,與病人的良性互動使她的醫術不斷提高。因此,中醫是人民的醫學,如今我們卻輕易地否定這一集體智慧。
人的存在不僅僅是意識層這麼大的一“面”,之下還有厚厚的沉積層。“面”是臉,沉積層是身,臉是現代的,身卻要求貼近天地。人類的身首異處來自現代的只要“臉”不要“身”的“斬首行動”,其結果是造成身和首的相互呼喚——焦慮。
相對西醫來說中醫的“術”顯得“空”些,可中醫在“術”之外的學習內容卻要比西醫大得多,而掌握天、地、人的關係正是把握中醫的前提。
中醫的“空”,正是中醫這個“器”的盛裝作用。我們用 “器”來盛裝個人的東西。醫院的規範排斥個性,母親正因為有太多自己的東西,才不被醫院所容。
相對于西醫,中醫看上去很簡單,好像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就像中國的長衫比之西服。我的業餘愛好是製作服裝。我對朋友們說,除了西服我幾乎什麼服裝都能做。朋友們笑說,還是技術不行吧,不然怎麼做不了西裝呢?我說,西服的工序近四百道,每一道工序幾乎都需要科技支援,西裝的“型”不是手工製作出來的,而是在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塑形機中高溫、高壓塑出來的,我手工怎麼能辦得到?
小時候,我家來了一位文質彬彬的病人,他微微一動,衣褶就依次展開,不動,周邊也輕起微瀾,整個人如同從一首詩中走出來,儒雅至極。我圍著他轉了好幾圈,考察他的魅力來源。經過一番理性研究後,我認定他的魅力來自他穿的對襟中式便裝。自小在大雜院以懂事著稱的我,從不與人攀比吃穿。這次,我一反常態,向母親鄭重提出,要一件中式便裝。母親也沒含糊,很快,一件平紋布做的藍褂子就給我穿上了。雖然我穿上了藍褂子,卻沒得到絲毫詩意。同學們說我像只灰老鼠。我也不知我這件做工頗精細的褂子為什麼穿上了不好看。
許多年之後我才弄明白,我這件衣服用的是西式立體裁剪法和工藝,板整、合體,沒有褶,穿起來不僅沒有中式服裝的飄逸,也沒有西式服裝的挺拔。而那位病人的衣服是他媽媽手工製作的,用的是平面剪裁、連袖,領口要向後深挖些,在裝領子時,不能等份縫製,要確定三四個點縫深,這樣一來,衣服前撅後翹,自身不平衡,又不停地在自己找平衡,人不動而衣也動,出來一種裙裝效果。人們通常以為,用平面剪裁法剪裁的衣服肯定不能是立體的,而中國傳統服裝恰恰是用平面剪裁法剪裁出立體服裝。而用西方立體剪裁法剪裁的中國古代服裝不僅不合身還走光。許多人不相信在看似簡單的平面剪裁中會蘊含什麼奧秘。
所以,看著2001年在中國舉辦的亞太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唐裝”也和我當年穿的一樣死板,我就很想與各國領導人解釋說“唐裝”不是他們穿的這樣的。一個西式上袖就足以把中式服裝的韻味搞沒了,可是包括服裝設計師在內,有人覺得亞太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唐裝”存在什麼缺陷嗎?
我在一個獸醫院看到許多中藥,感到有些奇怪。獸醫告訴我,他在好幾個養殖場當技術顧問,養殖場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他的積極性給他算了技術股份。這樣一來,他的掙錢方式就發生了變化,由從前掙治病的零碎小錢,變現在掙股份大錢。工作重心也由原來的治病變為現在的防病。於是,除了疫苗外中藥就成了他的首選,因為他要算經濟賬。
我問,雖說同是動物,可這雞與人可相差太多了,這中藥如何用呢?獸醫說,怎麼不能用?和人同理啊。入了秋,天一轉涼,這雞的肺子也會有不適,用點中藥粉拌在食中喂也就不發大病了。春天,采些苦菜喂上,對防止春瘟也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等有了病再治,就算雞不死也影響產蛋,經濟上受損失不是?西醫除了疫苗哪有防病的藥?再說西藥也太貴了。
聽了他的話我不由地笑了,我想,如果把社會比作養雞場當然不合適,但謀劃醫改的人如果能參考辦雞場模式,那麼中醫的存在價值自然就會體現出來。所以,中西醫之爭的產生與其說是學術衝突,我看不如說是經濟模式的滯後。如果醫院的經濟效益我們不是按其掙錢而是按其給地方上省錢來分配的話,中醫就不會受排擠了。
母親之所以在大雜院內外致力於防病和治小病是因為一旦讓小病釀成大病,不是中醫不能治,而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放棄治療。僅僅12元錢,那個患再生障礙性貧血跟我同歲的女孩就因她媽媽沒有給她抓藥而死了。女孩死時母親掉淚了,母親說這付藥貴在“羚羊角”上了,但治這病不能不用這味藥。母親深為不能用更經濟的方法治女孩的病而自責。中醫一開始就沒有發展成高成本、高風險醫學的條件。華佗如果不想治大病可能也不會掉腦袋。
中西醫的結合在我看首先不要急於醫術上的結合,而要在社會資源分配上結合。當然這要取決於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的治國方向了。在人類的前進方向上,古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而我們說 “改天換地”。事實上,我們沒有亡,天地也沒有換。但逆天的成本太大這一點卻是明擺著的,難道我們就不能與天地搞好關係麼?
天、地、人的關係鑄就人的生理和心理規範,認識和把握這一規範並將其轉化為醫學就是中醫。當然,我認為也可以轉化為政治經濟學。
中醫是中國人的集體創作。母親給人診脈時,一屋子的病人在看、在聽,病人是主考官,掌握著主動權,醫生是參謀,醫生得不到病人的認可就不成其為醫生。母親年輕時行醫肯定是醫術不高的,但在為病人當好參謀的過程中,與病人的良性互動使她的醫術不斷提高。因此,中醫是人民的醫學,如今我們卻輕易地否定這一集體智慧。
人的存在不僅僅是意識層這麼大的一“面”,之下還有厚厚的沉積層。“面”是臉,沉積層是身,臉是現代的,身卻要求貼近天地。人類的身首異處來自現代的只要“臉”不要“身”的“斬首行動”,其結果是造成身和首的相互呼喚——焦慮。
相對西醫來說中醫的“術”顯得“空”些,可中醫在“術”之外的學習內容卻要比西醫大得多,而掌握天、地、人的關係正是把握中醫的前提。
中醫的“空”,正是中醫這個“器”的盛裝作用。我們用 “器”來盛裝個人的東西。醫院的規範排斥個性,母親正因為有太多自己的東西,才不被醫院所容。
相對于西醫,中醫看上去很簡單,好像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就像中國的長衫比之西服。我的業餘愛好是製作服裝。我對朋友們說,除了西服我幾乎什麼服裝都能做。朋友們笑說,還是技術不行吧,不然怎麼做不了西裝呢?我說,西服的工序近四百道,每一道工序幾乎都需要科技支援,西裝的“型”不是手工製作出來的,而是在價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塑形機中高溫、高壓塑出來的,我手工怎麼能辦得到?
小時候,我家來了一位文質彬彬的病人,他微微一動,衣褶就依次展開,不動,周邊也輕起微瀾,整個人如同從一首詩中走出來,儒雅至極。我圍著他轉了好幾圈,考察他的魅力來源。經過一番理性研究後,我認定他的魅力來自他穿的對襟中式便裝。自小在大雜院以懂事著稱的我,從不與人攀比吃穿。這次,我一反常態,向母親鄭重提出,要一件中式便裝。母親也沒含糊,很快,一件平紋布做的藍褂子就給我穿上了。雖然我穿上了藍褂子,卻沒得到絲毫詩意。同學們說我像只灰老鼠。我也不知我這件做工頗精細的褂子為什麼穿上了不好看。
許多年之後我才弄明白,我這件衣服用的是西式立體裁剪法和工藝,板整、合體,沒有褶,穿起來不僅沒有中式服裝的飄逸,也沒有西式服裝的挺拔。而那位病人的衣服是他媽媽手工製作的,用的是平面剪裁、連袖,領口要向後深挖些,在裝領子時,不能等份縫製,要確定三四個點縫深,這樣一來,衣服前撅後翹,自身不平衡,又不停地在自己找平衡,人不動而衣也動,出來一種裙裝效果。人們通常以為,用平面剪裁法剪裁的衣服肯定不能是立體的,而中國傳統服裝恰恰是用平面剪裁法剪裁出立體服裝。而用西方立體剪裁法剪裁的中國古代服裝不僅不合身還走光。許多人不相信在看似簡單的平面剪裁中會蘊含什麼奧秘。
所以,看著2001年在中國舉辦的亞太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唐裝”也和我當年穿的一樣死板,我就很想與各國領導人解釋說“唐裝”不是他們穿的這樣的。一個西式上袖就足以把中式服裝的韻味搞沒了,可是包括服裝設計師在內,有人覺得亞太會議上各國領導人穿的“唐裝”存在什麼缺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