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對舅舅來說,幹中醫是參加工作,工作才是他的衣食之源

作者:艾寧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月

(67)對舅舅來說,幹中醫是參加工作,工作才是他的衣食之源

文章admin » 週三 2月 03, 2010 10:34 am

對舅舅來說,幹中醫是參加工作,工作才是他的衣食之源

  現代社會為醫生的多樣性提供了現實性和可能性,醫生不再有統一模式。
  便是在古代,中醫也有衣食醫和傳道醫之分。
  我舅舅不是傳道醫,也不能算是衣食醫,我叫他“工作醫”。
  姥姥死時,舅舅才一歲。用他的話說,是我母親承擔了他母親的角色。母親年輕時走南闖北,一直領著她這個小弟弟,自然地,舅舅被母親領進了中醫門。 舅舅被母親送進中醫院校學習,畢業後分到另一城市做醫生,和一位針灸大夫結了婚。
  作為醫生,可以說我舅舅很稱職,他工作認真、負責,業務考試成績、學術研究成果,甚至外語水準都為同行稱道和認可,他幹到了院長的位置。
  母親和舅舅這對姐弟中醫,一個治病治得好,一個工作幹得好,是不是都應算是好醫生?
  但母親認為我舅舅不會看病,說一眼就看出是實證的病人他還給人家開補藥。
  我曾就此質詢過舅舅,舅舅說:“虛證和實證我還看不出來?你媽太傻、太實在,她不瞭解病人的心理,我開的不過是人家想要的壯陽藥而已。”我說,你這樣做不是害人麼?舅舅說,人是不撞南牆不回頭,如果這些人的身體遲早要出問題,你認為是讓他們早出問題好還是晚出問題好?早出問題能得救,晚出問題救不了,能說我是害他們?
  雖是歪理邪說,但舅舅話讓我一時無言以對。
  著實說,中醫越老越吃香,舅舅如今應該是個大忙人才對。可他每天下棋、釣魚、上網,過著優哉遊哉的退休生活,根本不給人看病。倒是我那搞針灸的舅母一直沒得閒,天天為人針灸不止。
  過去的中醫沒有退休一說,沒人給他們退休金,活到老幹到老,母親給人看病就到生命最後一息。
  然而,對舅舅來說,幹中醫是參加工作,工作才是他的衣食之源。所以,在拿到退休金不用再工作時,他也就不再給人看病了。所以,他如今雖然老了,但不能稱他為老中醫。
  母親在醫院工作時,除了擔當醫生職責外,還給新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開班當老師,我曾見過她與學生們的合影。這批與我舅舅同齡的新中國一代中醫是在醫院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首先學會的是怎樣工作和適應醫院。而這個“工作” 有時候與治病是一回事,比如在強調“救死扶傷”時;有時不是一回事,如在強調醫院利益時。
  醫院之所以是醫院,就是用工作統一醫生思想,用制度限制個人行為,保障醫院的運行機制。因此,對工作負責有時不等於對病人負責而是對醫院負責,即便是滿腔熱忱地投入工作也不等於是滿腔熱忱地對待病人。
  人們從感情上接受不了北京朝陽醫院發生的孕婦死亡事件。但從工作角度看,醫生犯了什麼錯誤麼?是不認真,還是不負責?沒有。那麼,在醫院中,我們能對醫生提出大於工作的要求麼?
  正是工作與治病的細微差別產生了醫患矛盾。我想,我舅舅這一代隔著“工作”搞中醫是不是造成中醫退化的原因之一呢?
  我們是如此地習慣工作,以至對工作從不質疑。我小時候就認定工作是個光榮的字眼,認為母親不參加工作是落後、愚昧的表現。看來,中國古代官府不辦醫院,使中醫沒有“工作”可尋,必須直面病人的做法,反倒保持了中醫的生命力。
  如果說母親學醫是為了救人救己,舅舅學醫是為了參加工作,那麼我女兒這一代孩子學中醫則大多是為了上大學。雖說社會輿論反對中醫的聲浪挺高,可中醫院校卻沒有招不上學生,或降分招生的情況發生。要進中醫院校,高考成績還需在中上游才有可能。所以,有中醫院校可上,沒有孩子會為此拒絕上大學。這樣一來,學中醫人離中醫卻越來越遠了。因此,大學畢業後很多孩子改行不搞中醫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常有親友問我女兒畢業後的工作安排問題。我和女兒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工作也好,上大學也好,對女兒來說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不想讓女兒對“工作” 的理解比對病人的理解更透徹。中醫可以不“工作”,只要有行醫權就行。所以,當個遊醫或坐堂醫都可以。女兒說,即便是辦醫院,她辦的也會是一個鬆散的聯合體。
  女兒鼓動我侄子學中醫,我不贊成,因為我侄子是個“手在腦前行”的人,我認為他不適合學中醫。而女兒則認為中醫現在天地廣大,總會有適合他做的事情。可學了中醫的侄子卻在外科上顯示出天賦,他非常擅長縫合血肉模糊的人體。看他網上日記,寫得如同病歷。手術的每一個步驟,怎麼縫的腸,怎麼接的筋,清楚得可當操作規程。我開玩笑說,到我侄子手裏的人,便是死了也會被縫得整整齊齊。
  雖說人死了縫好也沒用了,可凡是活過來的人又必須是被縫合好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侄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縫無類的做法也是有道理的。
  當身體被創成開放傷,中醫的理論也隨之被創而破了。女兒面對血肉模糊的軀體就只能舉著兩手一臉茫然,她的頭腦分析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不如我侄子馬上動手縫合來得實際。所以他姐弟倆相互配合比各自獨立行事更讓我放心。
  不過,侄子在外科上的擅長讓我很為難,這表明他需要依附醫院。我打聽了一下,各級醫院的醫務人員都是人滿為患,十幾年內不想再進一人,侄子想要參加工作非常難。可是不進醫院誰能為他建個手術室啊?這下我明白中醫的外科為什麼不發達了,因為手術需要依託醫院,而歷史上中醫沒有醫院,這正是萬事萬物有一利必有一弊。
  醫生類型的多樣化既是社會現實也是社會現實的需要。為此,一味反對西醫或要求取締中醫都不利於醫學的整體發展。為了我女兒和我侄子能各得其所,我希望中醫和西醫共同存在、共同發展。
admin
Site Admin
 
文章: 575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24, 2008 5:29 pm
手頭現金: -1,952.00

回到 問中醫幾度秋涼(一個中醫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1 位訪客

cron